我國持續推動國中女學生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服務,以降低國人癌症等疾病風險,然而,部分國人對疫苗仍存在誤解與疑慮。國民健康署破解三大迷思:即使無性行為仍有感染人類乳突病毒風險;疫苗雖能預防70%以上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但子宮頸抹片檢查仍不可少;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並不會影響生育能力。
國中女生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率達9成
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病毒,與多種癌症及疾病有關,包括子宮頸癌、肛門癌、人類外生殖器癌、口咽癌及尖形濕疣(俗稱菜花)。我國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自107年起採入校方式提供國中女生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服務,近2年接種率皆達9成。
儘管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能有效預防病症,但仍有不少民眾對其存在誤解與疑慮,進而對接種疫苗抱持觀望態度。為了幫助大家了解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的正確資訊,國民健康署針對民眾常見的三大迷思進行說明,以期增進民眾對疫苗的了解,進而做出正確的健康判斷。
迷思一:我沒有性行為,應該不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吧?
事實:人類乳突病毒可透過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傳播,即使沒有性行為,仍可能感染。
人類乳突病毒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透過皮膚、黏膜、體液或接觸帶有人類乳突病毒的物品傳播,因此,即便未發生性行為,仍有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例如,共用浴巾或私密部位接觸受污染的物品。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9至14歲未曾有性行為的青少女是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的最佳時機,可在未感染前產生足夠的免疫力,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迷思二: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後,就不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事實:疫苗並非100%預防所有型別的人類乳突病毒,仍須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篩檢確保健康。
為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的風險,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核可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能有效預防超過70%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然而,為達到最佳的防護效果,即便已完成疫苗接種,專家仍建議25歲以上女性每3年進行至少1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這不僅能及早發現子宮頸細胞病變,還能及早介入治療,顯著降低癌變風險。此外,平時應保有安全性行為及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達到更全面的保護!
迷思三: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會影響生育能力或導致嚴重副作用?
事實: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是經過國際認證的安全疫苗,不會影響生育能力。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超過140個國家實施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計畫,而且,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等監測結果皆顯示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具安全性,目前並無證據顯示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會影響生育能力或導致嚴重不良反應。接種疫苗後,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施打部位紅腫、輕微發燒、暈眩等,症狀通常在幾天內消失,極少數人可能出現過敏反應,但發生機率極低,整體安全性高。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是目前預防子宮頸癌及多種人類乳突病毒相關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國中生應把握機會免費接種。如果民眾對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有任何疑問,歡迎撥打全國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專線0800-88-3513,或洽詢專業醫師,獲取正確的健康資訊,全民共同努力,透過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種,邁向更健康的未來!
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為減輕重病民眾長期治療之經濟負擔,共訂有30類重大傷病,因該類疾病就醫時,可免收部分負擔。若罹患重大傷病經申請由健保署核定通過,需要紙本核定通知書時,現行已可透過健保快易通APP下載,不用再親自跑一趟,省時又便利!
民眾若經醫師診治屬全民健康保險公告之重大傷病,可以請醫療院所代為申請、或自行檢具相關資料等,向健保署申請重大傷病身分。經核定通過,除第六類慢性精神病外,皆直接註記於健保卡內。為提供便民服務,本署自113年12月起於健保快易通APP新增重大傷病專區,除原有查詢重大傷病申請進度、有效期限外,新增下載本人效期內之重大傷病核定通知書功能。民眾可自行下載列印使用,其效力與臨櫃申請核定通知書相同。
若民眾想知道更多重大傷病申請或相關資訊,請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的「重大傷病專區」瀏覽,或撥打健保署諮詢專線︰0800-030-598,手機請改撥02-4128-678洽詢。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17)日於行政院會聽取衛生福利部「健康臺灣-三高防治888計畫」報告後表示,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高」有關的慢性疾病,是國人健康首要大敵。衛福部去(2024)年開始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預計目標至2030年,將8成病友加入照護網,讓照護網內的8成病友接受生活習慣諮詢,並讓8成病友的病情獲得控制;從「預防醫學」角度,協助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從疾病根源因子及改善生活型態,守護國人健康。
卓院長感謝各部會的支持,提供健檢服務,如勞工健檢、公教健檢,請持續協力,善用各項健檢並上傳資料,共同提升健康管理效率。
卓院長強調,2030年降低三高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1/3,是「健康臺灣」首要的政策目標之一,請各部會投入相關資源推動888三高慢性病防治,並定期檢視成效,以達成「健康臺灣」的願景。
1歲以下嬰兒因趴睡窒息的憾事時有所聞,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仍是國內嬰兒十大死因之一。研究顯示,趴睡是SIDS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為了降低窒息與猝死的風險,建議1歲以下嬰兒應仰睡入眠,安全比短暫的安穩是更重要的守護。
不安全睡姿及環境,增加嬰兒死亡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六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結果報告(111-112年回溯個案),專家參考美國疾病管制署與兒科醫學會對於「猝死」的分類定義,以區分高度及中度可預防性猝死個案,其中43位個案被歸類為高度可預防性猝死相關,包含8位與睡姿(側睡、趴睡)相關及35位與環境相關,且報告資料有明確提及「窒息」或「呼吸道阻塞」或「遮蔽口鼻」之物件或人;其中41位個案被歸類為中度可預防性猝死相關,包含4位與睡姿相關及37位與環境相關,且報告資料提及不安全睡眠環境因素,如同床、枕頭、軟床、護欄、棉被、凌亂環境或嗆奶等,其中25位提及與家長同床。提醒家長、照顧者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不可忽視安全睡眠環境的重要性,以降低與睡眠相關的死亡風險。
5大NG行為不要做!
1歲以下的寶寶必須「仰睡」,趴睡及側睡都不安全。因為趴睡較容易壓迫寶寶口鼻造成窒息危險,側睡則可能一個小動作轉成趴睡。
1歲以下的寶寶,是不需要使用任何枕頭!坊間流傳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以及商家標榜的「透氣枕頭」,皆建議不要使用。
嬰兒床不要放置任何的鬆軟物件,如填充玩具、防撞護墊等,因為防撞護墊若沒有穩固,可能倒塌,遮住寶寶口鼻,造成窒息風險。
應避免環境過熱或過度包裹寶寶,並保持環境通風和溫度適中。
建議與寶寶同室但不同床,給每個寶寶一個獨立的床位,就算是多胞胎也建議同室不同床。
善用兒童健康手冊 避免嬰兒窒息意外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家長、照顧者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照顧1歲以下寶寶應避免5大NG行為外,還應注意餵奶時或剛喝完奶,不應讓寶寶立即躺平或趴睡於大人身上,以防溢奶、吐奶導致窒息的風險,建議餵奶後輕拍背部幫助排氣,並隨時留意寶寶狀況。更多資訊可參閱兒童健康手冊第50頁「嬰兒猝死防治措施」及第51頁「安全睡眠環境」,為寶寶營造安全的睡眠環境,守護寶寶健康成長。
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持續推動關懷,及時援助弱勢,透過設置「弱勢民眾通報平台」,並跨機關共同合作協助弱勢民眾解決健保欠費。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臺北分署透過「弱勢民眾通報平台」通報個案,健保署臺北業務組接獲後,立即啟動協助申請健保愛心專戶清償健保欠費,以解燃眉之急,保障民眾醫療權益及安心就醫。
住在新北市板橋區宋女士,除遭逢父親過世,母親亦罹患重病就醫,且近日中度智障的哥哥,不慎墜樓重傷,命在旦夕。宋女士面對雙親所積欠醫療費用,現又遭逢哥哥病重,無力償還全家積欠健保費,處境堪憐。由於家中僅靠宋女士打零工維持生計,目前需照顧家人無法外出工作,生活陷入困境,急需援助。健保署臺北業務組與臺北執行分署共同關懷宋女士及其家人。同時健保署透過愛心專戶善款14萬3,393元協助繳清健保欠費。宋女士得知後感動的表示,感謝各界的愛心,願意伸出援手。同時對於健保署用心與相關單位一起幫助度過難關,滿滿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臺北業務組攜手轄區執行分署,以跨機關合作,共同關懷協助弱勢民眾。當執行分署得知民眾因逢變故,生活陷入困境,無力繳納健保費時,分署透過「弱勢民眾通報平台」或以電話、傳真等通報。健保署收到後立即啟動弱勢協助措施。據統計近3餘年,共計1,247位(含眷屬)保險對象受惠,協助繳納金額達2,949萬餘元。未來,健保持續秉持守護弱勢理念,與跨機關合作,以更多元管道協助經濟困難民眾及時得到援助。
李純馥組長強調,關懷弱勢是全民健保願景之一,健保愛心專戶累積社會各界愛心,匯集眾人力量,守護弱勢家庭。同時,健保署對所有捐款者表達誠摯的敬意,並審慎運用每筆善款,讓愛心持續綿延不斷。
「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是當病人因生理功能失調,導致無法進食、消化、吸收或代謝一般食品或食品中特定營養成分,或醫學上認定有其他特殊營養需求,且不易透過日常飲食調整所獲取時,可作為病人單一營養來源或部分營養補充的配方食品,例如糖尿病、癌症及腎臟病人等適用的配方食品。
提供給特定族群食用的特定疾病配方食品,經由專家組成的審議小組審查通過後,發給許可文件,分為可作為單一營養來源的「營養均衡完整配方食品」、「營養調整完整配方食品」及不可作為單一營養來源的「營養調整補充配方食品」、「特殊單素配方食品」四大類,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承辦,下稱食藥署)截至目前核准之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有373件。
取得許可的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外包裝上,除應符合一般包裝食品規定標示事項外,同時要標示「適用對象」、「開封前後保存方法」、「使用方法及用量」、「本品屬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不適合一般人食用,須經過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使用」、「多食對改善此類疾病並無幫助」及「本品非供靜脈注射用」或等同意義詞句,此外,自114年1月1日起,必須在外包裝正面處,顯著標明「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字樣。
食藥署提醒,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不是藥品,對於疾病並不會有治療效果,也不適合一般人食用,須經過醫師或營養師專業評估下使用;購買時,應選擇經查驗登記許可的特定疾病配方食品,食用前詳閱產品標示說明,並正確使用產品,才能得到最佳的營養支持。民眾若想查詢核准的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可至食藥署網站/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整合查詢服務/食品/核可資料項下查詢。
依本部疾病管制署114年14周監測資訊,近期類流感疫情趨緩,全國門急診就診人次已從高峰19萬下降至10萬人次。
本部所屬21家綜合醫院為因應各大醫院急診壅塞情形,於114年2月23日開始,與鄰近醫院啟動綠色通道,全力配合區域聯防機制,以協助紓解病人壅塞問題,經統計114年2月23日至114年4月6日由醫學中心或重度急救責任醫院透過緊急醫療應變中心(EOC)等方式轉入本部所屬醫院院急診室3-5級輕中度急診病人數計378人,下轉高峰期落於114年3月17日至114年3月23日當週。
本部所屬21家綜合醫院於114年3月6日起為減緩急診壅塞及配合疫情的需要加開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門診(周一至周六上午或下午及夜診,假日合併急診),並給予優先看診,以快速之醫療服務,減少病患在醫院停留時間。從3月起部屬醫院每月加開924診,迄至昨日已服務民眾近5千人次(類流感2,442人、腸胃道2,368人),其中以清明連假及週六、日假日兩天病例最多,(類流感1,505人、腸胃道1,706人),高峰期係落於114年3月31日至114年4月6日清明連假當週,部屬醫院發揮公醫使命及公衛責任迅速應變調整增加診次與結合綠色通道,有效減緩病人集中至大醫院急診排隊之困擾,醫福會林慶豐執行長表示:近期氣溫雖有回暖,但日夜溫差明顯,呼籲民眾勿輕忽流感嚴重性;應落實勤洗手及注意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如有出現流感及嚴重腸胃炎相關症狀,如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肌肉酸痛、腹瀉等症狀,仍請民眾就近洽本部所屬醫院提供快速之服務。
全國部屬醫院,係以守護民眾健康為最大使命,將持續提供便捷貼心的快捷服務。
疾病管制署今(15)日公布國內今(2025)年首起疑似施打美容針引發肉毒桿菌中毒案例。個案為北部40多歲女性,疑似透過網路平臺購買肉毒桿菌毒素並由賣方於3月下旬到家中,在額頭及臉頰注射肉毒桿菌毒素,3天後陸續出現吞嚥困難、唾液分泌障礙、眼瞼下垂及肌肉無力等症狀,就醫並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3月29日通報肉毒桿菌中毒並採檢送驗,血清及糞便檢驗結果均為陰性,可能因採檢時間距注射肉毒桿菌毒素時間已超過1週,但依其症狀及流行病學資料,研判為極可能病例;個案經抗毒素治療已移除氣管內管,持續住院治療中。另衛生單位已針對本案非法藥品購買及非法施打等,進行相關調查與處置 避免後續再發生類似案件。
疾管署表示,肉毒桿菌中毒的傳染途徑可分為:(1)食因型:食用遭肉毒桿菌毒素污染的食物造成,大部分的肉毒桿菌中毒屬此類;(2)嬰兒型:常發生於不足1歲嬰兒,食入肉毒桿菌孢子增殖後產生毒素而引起;(3)創傷型:傷口深處受到肉毒桿菌孢子污染產生毒素導致中毒,常與藥物濫用有關;(4)其他型:包含注射肉毒桿菌毒素(如醫學美容等)、意外或故意之肉毒桿菌暴露等。如為注射肉毒桿菌毒素造成之中毒,可能於注射後數小時、數日或數週發病,症狀包括疲倦、視力模糊、瞳孔放大、眼瞼下垂或由上到下肢體無力等神經學症狀,嚴重時可能發展為呼吸無力衰竭,甚至死亡,依據疾管署統計國內自2019年至今已累計8例因醫療美容引發之肉毒桿菌中毒疑似案例,民眾如出現疑似肉毒桿菌中毒症狀,須及時前往醫療院所診治。
疾管署提醒,肉毒桿菌抗毒素我國無藥品許可證,取得不易且價格昂貴,國內目前庫存4人份,預計今年再採購12人份,呼籲民眾切勿接受非合格醫事人員之人士使用來源不明之藥品,如因注射肉毒桿菌素(如:醫學美容)之疑似肉毒桿菌中毒個案或無居留證之外籍人士,基於緊急救治考量,疾管署可提供抗毒素使用,但須由民眾付費。
疾管署呼籲,接受不當的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可能對健康造成威脅,民眾在注射肉毒桿菌毒素等醫學美容療程前,應瞭解相關醫療資訊,並確認該機構為立案登記醫療院所,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執行者為合格醫事執業登記之醫事人員,醫師對於注射後可能出現副作用或併發症妥為說明並告知因應處理方法,注射製劑成分及是否有藥品許可證字號等資訊,以降低潛在風險。相關資訊可參考疾管署全球資訊網「肉毒桿菌中毒Q&A」,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5)日公布國內新增1起麻疹群聚事件及2例境外移入麻疹個案。該起群聚感染事件為2名未滿1歲男嬰,皆曾於3月24日與境外移入個案有相同活動史,分別於4月3日及4月4日出現發燒、流鼻涕等症狀,經就醫採檢於4月11日確診,此為國內今(2025)年第2起境外移入個案致本土群聚事件。本起群聚事件累計確診3例,衛生單位已掌握2名男嬰相關接觸者共524名,預計監測至4月25日。另新增2例境外移入個案分別為中部1歲多男童及北部30多歲女性。2名個案均有越南旅遊史(分別至金甌省和富國島)返國後發病,經就醫通報檢驗確診。
疾管署表示,我國今年截至4月14日,累計26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其中10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均自越南移入;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另國際間疫情嚴峻,越南今年截至4月上旬累計報告逾5.4萬例病例,已出現多起成人重症病例,並報告今年首例成人死亡案例;另鄰近國家日本截至4月初報告58例;韓國報告35例,為去年同期近2倍,兩國多數病例均與越南境外移入相關。北美疫情嚴峻,美國截至4月10日共25州報告712例,以德州541例為多,加拿大至3月底累計6省報告731例,病例集中於安大略省,兩國今年迄今病例均已超過去年全年病例數。
疾管署說明,我國麻疹境外移入病例持續增加,並發生未按時程接種疫苗幼兒至流行區感染麻疹並於返國後引發後續國內診所嬰幼兒群聚感染事件,而麻疹具高度傳染性,且嬰幼兒感染麻疹可能併發中耳炎、肺炎與腦炎,致死率在嬰兒或免疫缺損兒童可達5-10%。我國目前常規提供出生滿12 個月、滿5 歲至入小學前幼童各接種1劑MMR疫苗,完成2劑疫苗接種預防效果可達95%以上,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按時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疫苗幼兒前往流行區。民眾因故必須攜帶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嬰兒前往麻疹流行區,出發前2至4週可至衛生所或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MMR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
疾管署提醒,目前全球麻疹疫情持續,國人赴國外旅遊期間,應隨時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不觸摸口鼻、適時佩戴口罩。返國時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出疹等麻疹疑似症狀,入境時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配合健康評估。返國3週內如出現麻疹疑似症狀,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相關接觸史。醫師於病人就診時應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及麻疹相關疫苗接種史,如發現疑似麻疹個案,應於24小時內通報並採取適當感染控制措施,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在台灣,我們常聽到坊間家長這麼說:「6歲以前的孩子,是天使也是惡魔」,這種說法凸顯家長帶養嬰幼兒的不易,但可能將學齡前孩童個別需求與氣質帶給父母的挑戰,歸咎於孩子身上,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暴力的發生,為了協助家長面對育兒困難,衛福部於4月15日舉辦「抓狂時刻,育兒對策」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邀請素人家長代表現身說法、陳木榮(柚子)醫師、楊珮璉副秘書長等專家回應,期家長能用愛與包容,搭配實用的育兒技巧,來面對每個困難帶養的時刻,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近年嬰幼兒受虐比率約為千分之二,這些案件超過9成發生在家庭內,施虐者則有8成是父母,遭受不當對待類型則以身體不當對待或疏忽照顧為多,顯示嬰幼兒不當對待大多發生於受家長照顧管教期間,發生原因則以處理嬰幼兒生活規範、作息、飲食問題占52%最高,其次為不耐嬰幼兒哭鬧(18%)、獨留及教養知能不足(15%)等,這與現場育有6歲以下孩童家長代表所陳述最令他們頭痛的育兒情境不謀而合,顯示如何因應及管教嬰幼兒的日常生活作息、飲食如廁、規範建立、頻繁哭鬧等,是挑戰家長的難題。
針對前述的育兒困難,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楊珮璉副秘書長分享曾輔導過的個案,無論是產後憂鬱的新手媽媽、全職照顧卻因孩子作息問題爆炸的家長,透過「停-停止自責、看-看見孩子的需求與發展、聽-聽取正向建議與支持」;另陳木榮(柚子)醫師建議家長可以從認識自己的寶寶做起,理解哭鬧跟行為背後表達的需求,並學習及實踐相關育兒親職及情緒管理技巧,當孩子或家長有特殊身心病徵時,也應積極向外尋求治療,逐步建立親子相處與孩子的作息行為模式,也適時表達照顧壓力與尋求定時支援,而重拾教養的信心;衛福部保護司也展示我國育兒資源地圖,包含實體的社福中心、家庭教育中心、親子館及線上學習資源等,讓家長在面臨困難、崩潰的邊緣時,有求助的管道。
衛福部呼籲,在少子化的潮流下,嬰幼兒的脆弱性與未來發展性,讓他們更需要被呵護,家長的帶養雖然會遭遇困難及挑戰,但不使用暴力是每位家長都應遵守的底線,期待家長能理解及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與發展,用適切的方式回應及對待他們,讓孩子有好的親子依附與成長經歷,形成善的育兒教養循環。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於4月14日及4月15日在臺南市共同舉辦「114年度全國保健會議」,以「夥伴同行 攜手打造健康台灣」為主題,邀請全國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共襄盛舉。中央與地方衛生機關透過經驗分享,攜手推動健康促進,並縮減國民健康差距,提升全民健康。
中央與地方齊聚一堂 提升全民健康
健康是基本人權也是普世價值,而實現「健康台灣」願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因此國民健康署今年以「夥伴同行 攜手打造健康台灣」為主軸,舉辦本次會議,並採用實體、臉書直播及線上視訊連線,多元方式進行,提供中央與地方衛生機關提供交流平台,促進經驗分享。
今年會議表揚辦理「113年度辦理綜合保健工作」成果績優之地方政府衛生局,感謝並表彰基層同仁針對菸害防制、癌症篩檢、慢性疾病防治,以及婦幼健康與營造健康生活環境等保健工作的辛苦貢獻。此外,會議進行國民健康署重要政策說明,以及「社區營養推廣及執行」和「兒童發展篩檢及聯合評估」2場專題講座。期望讓各位夥伴瞭解我國目前公共衛生重大政策方向及國民健康署未來重點政策規劃;並透過專題講座增進與會夥伴專業知能,進而提供民眾更優質的服務。
夥伴攜手 努力達成健康臺灣願景
國民健康署將以前瞻眼光與創新思考模式面對未來趨勢與挑戰,持續擘劃貼近民眾需求的健康促進措施與政策。冀望透過本次會議交流分享,加強與地方政府衛生單位與基層公衛同仁維持良好夥伴關係,共同努力打造優質生活環境,縮減健康差距,並提升群眾健康,攜手打造健康台灣。
世界各地近年來頻繁發生如致命寒害、酷熱熱浪的極端氣候現象,2024年更被評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2012年全球疾病負擔報告(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指出,綜觀1990-2010年死亡原因,中風為第二大常見死因,而氣候條件是促使中風發生的重要影響因子。近年來台灣各地也更常經歷劇烈溫差的極端天氣,過去以日溫差作為基礎的研究分析無法分辨出寒流或是熱浪等氣候現象,難以了解氣溫劇烈變化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吳威德助研究員比對台灣歷年氣候紀錄,分析橫跨20年、超過110萬例中風病例數據,並創新以兩日內的氣溫變化作為分析基礎,同時考量了空氣污染等環境因子進行分析,強化分析的可靠性,是目前亞洲地區少見的大規模氣候健康研究。研究指出,兩日內氣溫劇烈變化,特別是驟升或驟降,可能大幅增加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本研究於本(4)月發表於國際醫學權威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研究團隊運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分析2001至2020年超過110萬名首次急診中風患者的資料,研究結果指出,當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C時,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兩倍,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16°C則達到另一個風險高鋒;當兩日內氣溫驟降超過14°C時,出血性中風也提高2倍的發生風險。超過35°C的極端高溫與低於16°C的極端低溫亦分別與不同類型中風風險增加相關。這些結果顯示,不僅是平均氣溫,劇烈的溫度變化同樣對心血管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這項研究強調了氣候變遷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關乎全民健康的迫切挑戰的事實,研究結果對於公共衛生政策具有重要意義,若能將天氣預警機制與健康風險通報系統納入公共衛生政策,特別是在季節交替或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時,強化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的健康監測與預防措施,將能降低突發性氣溫變化對民眾健康的衝擊。
戒菸是預防慢性病及癌症的有效策略。台灣自2002年起提供戒菸服務,2012年推動二代戒菸計畫,2022年取消戒菸藥品部分負擔,並於2023年實施新的戒菸服務制度,提高補助鼓勵讓更多人參與。到了2023年,戒菸服務機構數成長0.39%,合約服務人員數成長3.5%,而戒菸服務人次提升了16.95%1,2。
具實證基礎之戒菸服務 讓戒菸更有效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響應國民健康署戒菸政策,於114年4月13日上午舉辦TAMIS國際心肌梗塞研討會的「戒菸論壇」,促進跨領域交流,推廣戒菸服務並提升效益。
本次論壇由國民健康署賈淑麗副署長致詞及進行「無菸新時代:戒菸服務的革新與展望」專題演講,概述戒菸服務之歷史及推動成果。論壇並安排3場講座,包括韓國翰林大學聖心醫院心臟科Sang-Ho Jo教授,分享「韓國戒菸臨床指引的啟發與實踐」,說明韓國戒菸服務臨床指引之訂定過程及後續落實於臨床之經驗;我國中山醫學大學家庭暨社區醫學科顏啟華主任介紹「2024新指引,戒菸新篇章:台灣戒菸實踐指南」說明台灣指引發展經驗,探討如何兼顧不同戒菸族群的需求,提升醫事人員戒菸治療及行為介入之專業能力;最後郭斐然醫師報告「新型菸品的誘惑:戒菸路上的新問題與對策」,講授新興菸品之危害,並破除新興菸品較傳統菸品安全或可幫助戒菸之迷思,強調新興菸品危害並破除其安全或有助戒菸的迷思,鼓勵個案戒菸應尋求專業協助,提高戒菸成功率。
心血管照護涵蓋戒菸 照護更全面
這次論壇有許多國內外心血管醫學權威及戒菸服務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相信透過經驗分享,能夠鼓勵心血管專科醫師共同投入推動,讓「戒菸門診」轉型「門診戒菸」,使心血管疾病照護能從治療往預防推進,讓心血管疾病病人照護更加全面與完整。
參考資料:
本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推動永續發展,26家所屬醫院全數已完成碳盤查並啟動綠色轉型
衛生福利部秉持賴清德總統2050淨零碳排政策,落實推動永續發展任務,在邱泰源部長大力的支持下,醫福會林慶豐執行長於113年10月成立負責部醫永續發展專責單位,帶領26家醫院進行組織革新,成立北、中、南區三個示範中心。為了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國際綠色醫療接軌,經過努力,連結產官學研(環境部、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內公私立大學等)的合作,在今年3月全數已完成範疇一及範疇二的碳盤查。
負責永續發展業務的林名男副執行長表示,26家醫院盤查結果,總碳排量大約9萬9千噸(CO2e),其中範疇一碳排量(例如:燃料油、燃料氣、冷媒等)計有1萬1千餘噸(CO2e),佔總排放量11.4%。另外,範疇二碳排量(醫院用電),約有8萬7千噸(CO2e),佔總排放量88.6%。整體來說,醫院用電是碳排量主要因素。而依照醫院面積大小、營運收入和病人住院日數等來分析都和碳排量多寡有相關,這次的調查顯示醫院規模與服務量和碳排放有重要關係。
醫福會林執行長表示,未來推動永續發展將繼續朝四個方向來努力,包括:永續管理人才的培育、持續推行醫院綠生活、推動深度節能計劃(例如:透過外部專家來協助醫院節能診斷,並引入數位化、低碳化等雙軸轉型技術)、進行永續淨零於醫療機構推展的相關研究等。
林執行長又說,這次盤查的完成只是開始,是走出永續醫療的第一步,希望帶動全國醫療機構來響應永續潮流。未來透過人才培育、技術升級與生活方式改變,部醫將逐步降低碳足跡,為台灣醫療永續發展樹立典範。
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為了優化阿里山偏鄉牙科診療設備,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再度媒合第一銀行文教基金會捐贈220萬元,購置5座現代化牙科診療椅及相關保健設備,贈予嘉義縣阿里山中小學、豐山實驗國中小、來吉國小及嘉義縣山美及達邦2處衛生室。同時,臺南開基玉皇宮有感偏鄉學童學習資源不足,捐贈75萬挹注3間學校教育發展基金等善舉。今(11)日假阿里山中小學舉辦捐贈暨感恩儀式,由行政院陳時中政務委員、健保署陳亮妤副署長及嘉義縣翁章梁縣長致贈感謝狀向一銀文教基金會、玉皇宮及參與偏鄉巡迴醫療的牙醫師表達謝意。
翁章梁縣長表示,感謝健保署近5年來積極媒合12個民間團體捐贈1,324萬元,改善嘉義縣偏鄉16座牙科、東石鄉衛生所眼科等醫療設備,提升嘉義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療品質。去(113年)年健保署偕同一銀、玉皇宮訪視阿里山偏鄉校園,玉皇宮主動捐贈3所學校75萬元教育基金,充實軟硬體學習資源。同時,此筆經費亦支付來吉國小學童到歐洲參加國際音樂交流活動旅費。為此,感謝健保署努力媒合匯集各界愛心。
健保署陳亮妤副署長說明,健保署持續以「IDS計畫」、「保障燈塔型地區醫院營運」等優化偏鄉服務品質,114年更對於燈塔型醫院提高預算至9億元,強化偏鄉緊急醫療服務,提高居民就醫的可近性。健保署感謝一銀文教基金會及臺南開基玉皇宮認同健保署公益構想,關注偏鄉醫療,透過公私協力,延續善的循環,共同努力傳遞愛心及溫暖。
阿里山中小學邱獻萱校長表示:「偏鄉的資源相對不足,學童大多無法獲得良好牙醫診療服務,考量正處於成長階段,口腔保健及健康更顯重要。今天感謝一銀為提升偏鄉醫療品質無私奉獻,亦感謝健保署的大力媒合,除學童之外,學校員工皆可受惠。同時特別感謝玉皇宮,關心偏鄉學童教育,幫助學童在課業上發揮潛能,拓展視野實現夢想。」
本次捐贈儀式近百人的參與及見證,互動熱烈且富饒學習意義,阿里山國中小學童用鄒族優美的樂舞表演,給予現場貴賓最好的祝福。活動結束後,所有貴賓實地參觀牙科診療設備,以及學童們初次體驗分享。
我國於103年制定「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公約中明定國家應立法保護兒童不受到任何形式的不當對待與不法侵害,促使我國兒少人權與國際正式接軌,衛生福利部為響應聯合國提倡全世界於2030年前消除對兒少任何形式的體罰或身心暴力的目標,自110年起將每年4月訂為兒少保護宣導月,今年特別舉辦「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第一場記者會主題為「一時失控,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傷痛」,聚焦於兒童受虐性腦傷議題,特別邀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李恩沛醫師、漱心坊蔡明娟臨床心理師共同出席,呼籲全民關注受虐性腦傷議題,用正向教養方式陪伴下一代。
根據衛生福利部近5年統計(109-113年)數據,臺灣每年平均有26名兒少遭受照顧者不當對待致嚴重傷害或死亡,其中近5成案件有受虐性腦傷,更有25%以上的兒童因此喪命,顯示家長因為一時情緒失控的不當對待,為兒童帶來永久性的嚴重傷害。保護服務司張秀鴛司長指出,在兒少保護調查實務現場,家長對於兒童發生受虐性腦傷,第一時間多半否認有虐待行為,並常以意外跌落當藉口;然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李恩沛醫師表示,兒童自150公分以下的高度跌落造成嚴重顱內受傷的機會極微,受虐性腦傷通常伴隨著瀰漫性軸突損傷、視網膜出血等跡象,有7成以上會出現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包含:智能障礙、腦性麻痺、癲癇發作、行為問題及學習障礙,這些都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為了守護兒少的安全與健康,面對寶寶哭鬧不止的照顧情境,漱心坊蔡明娟臨床心理師提出育兒應對五步驟「1.停-按下暫停」、「2.走-走動步伐」、「3.吸-放慢呼吸」、「4.動-身體活動」、「5.轉-轉換思緒」,提醒家長即時冷靜下來調適自己的心情,才能為兒少帶來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育兒的歷程需要更多夥伴的共同參與,衛生福利部建議時刻關照家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面對育兒議題,也可主動尋求下列資源:
衛生福利部最後呼籲民眾一同加入響應守護兒少的行列,用愛與包容翻轉暴力對待,為臺灣的育兒教養共創美好的循環。
國民健康署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6.2%疑似異常需轉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為因應聯合評估需求增加,國民健康署擴大補助88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已提升評估量能,提醒家長應積極讓家中寶貝進行篩檢,以利及早發現發展遲緩情形並及早療育。
發展篩檢疑似異常 聯合評估中心接手後續評估
瞭解兒童發展狀況,需家長與專業人員通力合作,平日由家長進行「發展監測」,觀察記錄孩子發展情形,依補助時程帶孩子接受「發展篩檢」,若經篩檢有疑似發展遲緩,需進一步接受「發展評估」。
為及早發現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國民健康署自113年7月起推動「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發展篩檢服務」,截至114年3月底已篩檢逾27萬人次,其中6.2%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需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一步評估。
麥建方小兒科診所的麥醫師分享一個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案例,家住在新竹的小凱在1歲2個月時,由麥醫師使用兒童發展篩檢量表進行篩檢,發現小凱在手抓積木、拿筆塗鴉等精細動作表現不佳,在語言認知和社會情緒發展方面,也未能完全達標,麥醫師除了提供小凱爸媽親子共讀的衛教資訊,並協助將小凱轉診至住家附近的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門診進行初步評估,經評估結果顯示,小凱在精細動作方面確實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因此聯合評估中心提供衛教指導與銜接早期療育。
在4個月之後,進行下一年齡階段的兒童發展篩檢時,雖然小凱的精細動作有所進步,但仍未達同年齡應有的標準,另外也發現其他發展領域也顯示異常,經由篩檢醫師與評估醫師共同討論,並由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再次評估,並提供聯合評估綜合報告書,為小凱安排更適切、完整的早期療育課程。
聯合評估中心量能再擴充 及早評估及早療育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因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需求增加,為幫助更多的孩子能及時獲得專業評估,國民健康署於114年擴大補助全國88家兒童發展聯評中心,包含補助全國17家重點中心,以提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量能,縮短等候評估時間,預計全年提供服務量可達4萬3,957人次。
孩子在接受兒童發展篩檢時,由於許多篩檢項目需透過實測及詢問,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可鼓勵孩子多與醫師互動,並回憶孩子在家中的狀況,提供篩檢醫師參考,幫助醫師更準確瞭解小孩真實發展情況。若篩檢結果為疑似發展遲緩,並不代表就是發展遲緩,需帶孩子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做進一步評估確認。
為有效利用聯合評估資源並減輕評估人力負荷,當孩子進入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後,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將依其專業進行初步判斷區分,若為「疑似單一遲緩兒童」,將由單一科別醫師進行單科或單項發展評估,並依評估結果開立發展遲緩證明書;若經聯合評估中心醫師判斷為「疑似多重發展遲緩兒童」,將儘速安排「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以及早銜接後續醫療處置、社會福利或特殊教育等早期療育相關服務。
延伸閱讀:
針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基隆長庚醫院發生暴力攻擊護理師事件,衛福部嚴正譴責任何形式的暴力,並提醒依據《醫療法》第24條及106條規定暴力醫護人員可移送司法機關偵辦,涉及刑事責任者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0萬元以下之罰金。
衛福部表示,醫院平時應依《職業安全衛生法》善盡預防與保護責任,當暴力事件發生,應通報警方到場排除、制止,並由警察或衛生機關依相關規定移送司法機關或處以罰鍰。醫院亦需妥善提供受害員工適當之保護,與後續關懷及法律協助。
衛福部重申,護理人員守護民眾生老病死之照護重任,我們都需要護理師,對於任何暴力滋擾護理人員的行為絶不容忍。調查指出民眾就醫不理性對待護理人員的行為也是醫院護理人員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衛福部再次呼籲請大家齊心維護正向醫療環境,以保障我們共同的就醫權利。
為使健康食品保健功效評估試驗之實驗方法與實驗執行相關規範更臻明確與周全,並考量動物保護及福祉,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於4月10日公告修正「健康食品之骨質保健功效評估方法」。
本次修正重點:一、刪除動物實驗;二、修訂受試對象條件、受試人數及安全性監測項目;三、修訂數據統計分析方法與結果判定之規範及保健功效敘述。「健康食品」所許可標示或廣告之保健功效及其宣稱敘述,取決於個別產品依據衛福部公告之保健功效評估方法,提出之科學實驗驗證結果。詳細訊息可至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之「本署公告」網頁查詢。
衛福部強調,健康食品本質仍屬食品,並沒有等同藥品的效果,亦無治療疾病的作用,若身體有任何不良狀況仍應循正常醫療管道診治,切勿自行食用誇大功效或宣稱療效的產品,以免花錢又傷身。
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南區業務組於4月8日公開表揚嘉義縣朴子市農會等37家績優農漁會,以表達感謝。近年來,雲嘉南地區農漁會長期在地深耕,提供健保服務不遺餘力,為該地區健保網路申報率及收繳率皆逾98%,深獲民眾肯定。
南縣區漁會會員小真(化名)獨力撫養年邁父母,由於捕魚收入不穩定,雖身兼多職,仍無法改善家中經濟開銷,無力繳清長期積欠的健保費。去年漁會進行輔導長期積欠保費作業時,得知小真困境後,立刻透過通報平台,健保署在接獲通報,與漁會共同合作協助小真辦理欠費分期攤繳,以緩解繳費壓力及保障其醫療權益。類似小真的境遇,往往都是農漁會及健保署經常遇到需要協助的個案,透過公私協力合作,及時提供在地最貼近人心的服務及關懷。
健保署南區業務組自110年起,持續辦理農漁會健保服務績優單位評比活動,在各農漁會標竿學習及服務經驗交流下,大幅提升在地服務品質,深獲好評。113年辦理雲嘉南「健保服務我最棒」評比出爐,各組中以嘉義縣朴子市農會、雲林縣東勢鄉農會積極參與業務宣導及電子化申報健保作業於分組中奪冠,臺南市安定區農會更以4連霸之姿榮膺分組冠軍,堪為雲嘉南地區農漁會標竿學習典範。
健保署南區業務組林純美組長表示,目前雲嘉南地區共有74家農漁會,平時除發展當地優質農漁產業外,亦提供61萬農漁民及其眷屬加退保、弱勢協助等健保各類服務。同時,南區業務組透過社群軟體舉辦視訊業務說明會,提供全方位健保重要資訊,鼓勵深耕在地化服務,將健保服務觸角延伸至偏鄉每個角落。